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外学者的不同视角

2010年10月18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特约书评人 杨吉
后天有多远———后天不就是明天的明天吗。
不过,对《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的作者管清友来说,后天当然不是指这个意思,而是一种借喻。确切地讲,它取材于好莱坞灾难大片《后天》的用法:因温室效应地球一天之内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人类濒临灭绝的紧急时刻———管清友想问,当货币泛滥带来经济虚假繁荣,虚假繁荣刺激能源高消耗,高消耗酿成气候恶化,那么,最终引爆世界动荡、社会不安、系统崩溃的时间点离今天还有多远?
管清友:对后天带着一份忧患,备着一丝警惕
管清友的发问有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味,更有洞烛先机、警世恒言的意义。他的逻辑是,虽然不至于真的会出现败亡萧条、万劫不复的后果,但倘若仍然按现在的局势发展下去,不闻不问、大意漠视的话,结局必然不堪设想。
在《后天有多远?》一书中,他认为,尽管当今世界危机重重(金融的、能源的、气候的),而危机的核心就是能源。“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涨的能源价格。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主要经济体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通货膨胀。高油价与货币的泛滥是相辅相成的。纸币本位下,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泛滥导致经济过热,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出现巨大泡沫,经济过热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耗的高增长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增长。气候变化的重要结果是极端异常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干旱、洪灾、雪灾、土地退化等,导致农业减产,生态难民增加,推高粮食价格,引发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国际争端。”
表面上看,三大危机的确相互关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不可分割,但能源问题稍显占据主导地位。
管清友的这一分析路径秉承了其早前作品,如《石油的逻辑———国家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一贯的立场、主张。他提出,要应对当下的危机,必须在根本上对能源的生产、消费、供给传统模式予以变革。为此,他倡导“能源的去碳化”,即进一步抬升能源成本,把能源消耗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显性化,逼迫相关行业提高技术、提高质量,实现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具体到了《后天有多远?》这本书中,除了上述新能源发展的思路外,管清友还为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定位支了招:中国不试图挑战美国的地位(如地缘政治利益、美元地位等),不试图打破现有格局,但应利用世界秩序变动的机会,参与甚至主导某些国际规则(机制)的修改、建设,利用国际规则维护和获取国家利益(如增加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 F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管清友不建议中国成为“oneof the G 2”,因为地位越高,责任也越大,要付出的代价也更多,就当前综合实力和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应当继续韬光养晦、深化改革,而不是急着出头———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正是此理。
虽然管清友的观点并无太多创见和独到之处,但他对世界经济态势的研判、对人类发展前景的忧思以及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言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马蒂亚斯·霍尔茨:世界陷入了盲目悲观主义的控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说到预判未来,需要一提的还有身为欧洲著名的新闻记者和社会学家马蒂亚斯·霍尔茨的《这个世界会好的》。这本书很有意思,和包括《后天有多远?》在内的大多数书籍不同,它的论调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当管清友等人大谈经济萧条、社会衰败、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之际,它却说,世界似乎正陷入了盲目悲观主义的控制,所谓气候灾难、人口爆炸、权力腐败、道德沦丧、疾病横行等都不过是充斥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害怕字眼而已———事实上,正是它们导致了全人类的慢性沮丧,正是它们使发展停滞不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在马蒂亚斯·霍尔茨看来,是时候给那些末日论、无知的恐惧下定义了。他把后者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基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害怕,所迅速传染蔓延开来的消极情绪。它通常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播的:
首先是潜伏期。一种危险被逐渐认识到,并在一个中间的过程中爆发出来。像“森林毁灭”“核污染”“疯牛病”、“禽流感”、“气候灾难”、“人口老龄化”、“文化战争”等,公众特别是媒体热衷创造一个个极富视觉冲击,又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接着是爆发期。这是,一种瀑布状的舆论制造开始大规模进行,专家出现了,话题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传播,并总是能上新闻头条。当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人们都喜欢讨论“它”的时候,危险好像就真的这么来了。再后来是祈祷期,人们试图做些什么来逃避危机,对导致危险发生的责任推卸越来越多,各种声音也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最后是衰退期。经过了前期的高潮,一切突然变得乏味了,随后出现一种沉思,要求对这种现象进行更理性、更综合性的思考,然而,人们很少察觉,一个话题行将结束,下一个周期又将来临……
不要急着认同霍尔茨的观点,先不妨听听他就“这个世界会好的”议题说了些什么。他说,气候灾难是一直存在的,与现在相比,只是几千年前的人类的客厅里没有电视而已;他说,瘟疫和传染病是人类漫长历史的持续威胁,因此“瘟疫恐惧”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疾病,就没有伟大的类人猿大脑和意识;他说,过去几十年显著起来的全球变暖过程,是地球所经历的许多变暖阶段之一……新的多样性文化和更高的复杂性文明都会因此产生;他说,地球资源并不短缺,它通过多种方式恢复再生;他还说,在过去30年中,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都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有教养以及更长寿。这种持续不断的趋势,在网络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中不断加快。
好了,没有人云亦云,也没有不知所云,霍尔茨以精确的事实让我们甄别信息、看穿诡计,从而建立起自己一套理性、成熟、建设性的认知体系。当然这么说,可不是在反对管清友的杞人忧天或误人子弟,相反,一中一外两位学者都秉承其作为知识分子和学者应有的特质:独立与审慎。
《这个世界会好的》
马蒂亚斯·霍尔茨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8月
《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管清友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话题:



0

推荐

管清友

管清友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生于山东诸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学家。现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宏观经济、能源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处长、调研处处长。博客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E-mail:gqingyou@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