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京沪两地试水自愿碳减排 低碳经济下一个增长点

2009年08月14日 18:4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李萍报道

好消息总是突如其来。

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27.76万元的价格,买下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叫卖的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2008年底运营中产生的碳排放。

这是中国国内第一单自愿碳减排交易,天平保险也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而就在此前一天的8月4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消息称,启动“绿色世博”VER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的构建。在世博会会展期间,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参观者,皆可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VER交易平台,购买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

很显然,京沪两大城市已经站在了中国碳减排事业的最前沿。

自愿碳减排有望成为趋势

据悉,北京环境交易所的交易基于去年奥运会期间 “绿色出行碳路行动”所形成的减排指标,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规划则是基于将要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自愿碳排放指标。

有分析人士认为,两大交易所关于自愿减排的交易基于近年来中国承办的两个最大的活动,在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和唤起公众自愿减排意识方面,将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评价颇高,“即便是作秀,都应该值得鼓励。如果人人都来作秀,那很好啊,碳排放就减下去了。”

从担心影响经济增长,到认为碳减排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管清友察觉到,整个社会氛围对碳减排的思考越来越理性。 “减排已经成为趋势,可能过几年,会形成一定的风气,即使我们没有量化指标,国内重要的企业也会自愿碳减排。”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马爱民处长表示,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绿色出行”的活动中来,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实现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甚至不排除在某个合适的时间点上,中国将承诺碳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利用国际规则约束国内规则。”管清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推测。

中国碳减排市场值得期待

中国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预计,到2012年仅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项目中国就有可能获得18亿吨的市场份额。如果以每吨10美元的价格计算,市场规模高达18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潜在的美国市场。

面对前景可期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近年来,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初,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管理中心在北京正式启动,此外,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23.49,0.00,0.00%)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于2008年建立。

6月18日,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欧洲的BlueNext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的CDM项目将同时在BlueNext的渠道上发布。这是中国的碳交易卖家首次直接面向全球公开。

用上海产权交易所总裁蔡敏勇的话说,宏观调控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不断提高,各省市节能减排的压力都很大,上述因素导致环境交易所纷纷涌现,希望在潜力巨大的市场中抢滩市场,拔得头筹。

8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过,中国碳市场目前尚不规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碳市场的真正建立,必须通过政府量化减排目标来实现。首先必须有排放上限,即总量控制。其次要把总量分配给利益主体,而目前在中国,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最后必须要有相关机制,对排放进行全面和准确的监督。

话题:



0

推荐

管清友

管清友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生于山东诸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学家。现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宏观经济、能源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处长、调研处处长。博客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E-mail:gqingyou@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