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我们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类似2008年初:恶劣的冰雪天气,国内物价出现大面积上涨的苗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这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从国际上看,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首先,迪拜世界事件、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表明,金融市场仍然很脆弱,危机并没有完全结束。如果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美元将再次成为金融市场的避风港。中国必须密切注意资本流动,加强监管,避免因资本大进大出给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其次,失业问题将成为经济复苏的重大障碍。目前,美国和欧盟的失业率均超过10%。失业率很可能成为一个领先指标。金融危机,反映在个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是收入减少,资产缩水,但债务没有变化。失业会导致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引起信用违约,从而进一步恶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加剧金融危机。

再次,新兴国家出现严重通胀迹象,发展中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学术研究,按照中心——外围理论,中心国家(如美国)爆发危机,外围国家很难避免爆发危机。目前,亚洲两大新兴经济体——越南和印度均出现了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悲观的情景是,金融危机在美国(资产泡沫破裂、金融系统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危机)依次爆发。按照这一推论,极有可能再爆发一场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规模的新兴经济体金融危机。对此,我们宁可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

因此,退出政策不太可能成为主要经济体的选择。目前,一些经济体鉴于自己国内的经济形势已经实施了退出政策。但美国、欧元区、日本、中国等大的经济体还没有选择退出政策。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对各国决策者有较大的触动,一方面经济复苏仍然比较微弱,退出政策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内资产价格泡沫以及财政的可持续性。

从国内来看,2010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将更为复杂。第一,中国经济的两大失衡日趋严重。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国经济迅速扭转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下滑趋势,并强劲增长。2009年前三季度,GDP当季增速分别达到6.1%、7.9%、8.9%;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6.1%、7.7%、7.9%。实现中央政府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毫无悬念。从前三季度看,投资对GDP的拉动最大,拉动7.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94.8%;消费拉动次之,拉动4.0%,贡献率为51.9%;净出口对GDP负拉动-3.6%,贡献率为-46.8%。其中,投资对GDP的拉动和贡献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而出口的恶化也几乎从未有过,中国经济的两大失衡——投资消费比重失衡和内需外需失衡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投资消费比重失衡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外需的萎缩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态势。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状态,金融危机之前,国内产能过剩是通过出口的高速增长,由外需来消化;金融危机之后,外需的高速增长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如果国内消费需求不能及时提高以消化产能,那么产能过剩就是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必然面对的一种局面。

第二,中国经济艰难“向内转”。在外部环境上,美国要实现“再工业化”,主要发达国家要解决国内失业问题,这些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其中大部分会针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端制造业国家,中国将成为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笔者估计,2010年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加剧。可以说,中国外需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经济从“向外”到“向内”的转变成为趋势。当然这也正好给中国提供了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实际上,从工业生产来看,中国经济的调整早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开始调整。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2007年年末就开始大幅度下降。2009年初触底反弹,并强劲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恶化了中国的外需环境。但即便没有这场危机,中国经济的调整也再所难免。因此,要通过限制落后产能、刺激有效需求来解决大规模的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刺激消费需求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第三,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正在显现。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M1、M2增幅不断攀升。3-10月份,M1增速分别达17.0%、17.5%、18.7%、24.8%、26.4%、27.7%、29.5%、32.0%;M2增速分别为25.51%、25.95%、25.74%、28.46%、28.42%、28.53%、29.31%、29.42%。M1增速超过M2增速,表明存款活期化,流动性充裕。企业活期存款的急剧增加也证明了这一推断。5-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分别为30.6%、34.4%、33.9%、34.11%、34.16%、34.19%、33.79%。从货币指标与通胀指标的比照看,M1领先CPI指标6个月,M1的高速增长极有可能带来CPI的过快上升。货币主义的基本结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仍然在发挥作用。从MI与CPI的历史关系观察,2010年CPI增幅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与许多经济学家的判断一致,CPI温和上涨(3%左右);第二种情况,CPI增幅继续维持低位或负增长(1%以及以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第三种情况,鉴于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明年CPI增速可能会加速上涨(超过3%,甚至更高)。货币管理当局要管住通胀,必须要打好提前量并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但以往的经验表明,过度紧缩会引起经济下滑,温和的手段无法控制通胀。控制通胀需要高超的调控艺术。

鉴于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稳字当头”:稳定市场,稳定预期,稳定政策。务必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政策突然转向,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务必致力于结构调整,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务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只要我们能够采取适时、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抵御突发冲击事件的影响,中国经济就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增长。

话题:



0

推荐

管清友

管清友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生于山东诸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学家。现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宏观经济、能源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处长、调研处处长。博客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E-mail:gqingyou@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