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已定:利比亚的石油版图及其在战后重建中的作用
管清友 李君臣
经过半年多的内战后,利比亚反对派在北约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占领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推翻了象征着独裁的卡扎菲政权,逼迫卡扎菲家族陷入流亡。虽然暂时没有抓住卡扎菲,但是反对派成立的“全国过渡委员会”已经开始取代卡扎菲政府行使政府职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50个国家正式承认“全国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的合法政府;阿盟和非盟正准备给予“全国过渡委员会”会员资格。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卡扎菲残余势力仍将负隅顽抗,给新政权的顺利执政制造麻烦;然而,随着战争局势明朗化,利比亚的重建工作将逐步展开。在战争中停止生产的利比亚石油工业,无疑将成为重建工作的重点。这是由利比亚在石油工业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地位决定的。
一、利比亚是世界重要的产油国
利比亚是欧佩克(OPEC)成员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储量。BP能源统计2011显示,利比亚石油探明储量为464.2亿桶,约合60.4亿吨,居世界第9位,占世界总量的3.4%,储采比为76.7。绝大部分石油资源分布在东部地区的苏尔特盆地(Sirte Basin)。另外,利比亚也是整个非洲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石油探明储量占非洲总量的34.8%。过去几十年中,利比亚的石油探明储量一直处在上升之中。近来,随着对老油田深入勘探以及对边远地区新勘探工作的展开,利比亚石油资源仍具上涨的空间。但是持续半年的内乱使石油勘探工作陷入停顿。
图1 世界石油资源量分布
数据来源:BP能源统计2011
图2 利比亚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BP能源统计2011
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产油大国。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利比亚的原油产量一度达到300桶/天,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7%左右。但是随着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卡扎菲的上台执政,利比亚的原油产量开始下降。近十年来,利比亚原油产量开始有所回升,2010年产量达到165万桶/天,占世界总量的2%;位于尼日利亚、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之后,居非洲第四位。其中,三分之二的原油产量来自苏尔特盆地;四分之一来自西南地区的Murzuq盆地。随着利比亚和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外交关系的缓和,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原计划于2017年使利比亚原油生产能力恢复到300万桶/天的水平,但是这一目标随着内战的出现而变得难以实现。
图3 利比亚石油产量与消费量
数据来源:EIA
除了石油之外,利比亚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BP能源统计2011显示,到2011年1月,利比亚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1.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0.8%,居非洲第四位,位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之后;储采为98.0。EIA的数据显示,2009年,利比亚天然气产量为5615.1亿立方英尺,约合159.0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122.4亿立方英尺,约合60.1亿立方米。作为非洲的石油生产大国,利比亚的天然气产量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较小。但是,2004年利比亚迈利泰赫(Melitah)至意大利西西里岛杰拉(Gela)的海底天然气管线建成促使了利比亚天然气产量的大幅上涨;大幅上涨的天然气产量主要通过该管道销往欧洲地区。
图4 利比亚天然气资源量
资料来源:BP能源统计资料2011
图5 利比亚天然气消费量和产量
资料来源:EIA
二、利比亚油气资源的区域影响力十分显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比亚国内局势的逐步稳定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石油消费的增长。尽管如此,利比亚绝大部分的原油产量用于出口,超过70%出口至欧洲。2010年,利比亚石油消费约为27万桶/天,石油出口约为136万桶/天,出口比例高达82%;其中向意大利出口38.1万桶/天,同比下降12.2%,占利比亚出口总量的28.0%;向法国出口20.4万桶/天,同比增长50.5%,占利比亚出口总量的15.0%;向德国出口13.6万桶/天,同比下降28.3%,占利比亚出口总量的10.0%;向西班牙出口13.6万桶/天,同比增长11.5%,占利比亚出口总量的10.0%。除了欧洲地区之外,利比亚还向美国、中国等国家出口石油,但是出口量较小,分别为4.1万桶/天和15.0万桶/天。
图6 2009年利比亚石油出口去向
数据来源:EIA
图7 2010年利比亚石油出口去向
数据来源:EIA
利比亚石油生产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产量相对较小,2010年其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0%,;二是轻质高效,品质比较独特,难以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品质,在利比亚局势动荡之际,世界石油价格短时间内迅速上涨。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拥有充足的石油战略储备,并且通过三次石油危机充分掌握了应对石油供应短缺的丰富经验,因此,总的来看,利比亚动乱造成世界石油市场的恐慌仅仅是暂时的,更不会引起新的石油危机。目前,世界油价已经逐步恢复到利比亚动乱前的水平;受到美欧经济复苏放缓的影响,世界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将会再次得到缓和,油价仍有继续下降的可能。
IEA宣布释放战略储备 |
利比亚动乱爆发 |
图8 利比亚动乱与世界油价波动
资料来源:EIA
然而,从出口流向来看,利比亚石油的区域影响力十分显著。2010年,利比亚出口至意大利的石油占意大利石油消费的24.9%左右;出口至法国的石油占法国石油消费的11.7%左右;出口至德国的石油占德国石油消费的5.6%左右;出口至西班牙的石油占西班牙石油消费的9.0%左右。因此,利比亚石油对欧洲市场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意大利和法国的影响。虽然法国从利比亚进口的石油占本国消费总量的比例刚刚超过10%,但是进口量却同比增长了50.5%,这反映出法国对利比亚石油依赖程度正在加强。
利比亚天然气对欧洲的影响力也较为显著。近年来,随着国内天然气发电需求增加,利比亚天然气消费有所上升,但是超过60%的天然气仍用于出口至欧洲市场。这主要得益于连通利比亚迈利泰赫和意大利西西里岛杰拉的海底天然气管线的建成。另外,2009年,利比亚出口了244亿立方英尺的LNG,全部销往西班牙,约占西班牙天然气消费的2%。除了自身消费,利比亚生产的天然气几乎都出口至欧洲地区,但由于出口量较小,只能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9 欧洲四国2010年石油消费构成
资料来源:EIA
三、油气工业是利比亚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利比亚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油气工业产值占据了重要的比重。虽然随着其他部门的发展,利比亚油气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几年来,这一比重都维持在45%以上。
从利比亚出口额中油气工业出口所占比例更能够看出油气工业对于利比亚的重要性。从近三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利比亚超过96%的出口都是来自于油气出口。
图10 利比亚油气工业产值与GDP
资料来源:利比亚对外投资国别指南2010
图11 利比亚油气出口额
资料来源:利比亚对外投资国别指南2010
依靠油气工业,利比亚经济逐步发展。2004年到2008年,利比亚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利比亚经济出现了下滑。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油气工业作为发展龙头的利比亚面对经济危机时并没有太多的应对措施;也说明利比亚经济的单一性,除了油气工业,利比亚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体系。
油气工业是利比亚的国家之本,卡扎菲政府和反对派来都非常明白这一点。动乱过程中,除了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之外,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各大石油重镇苏尔特、布雷加港、拉斯拉努夫和本贾瓦德等。因为双方都知道,掌握了这些石油重镇,就等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同时,正是由于油气工业的重要性,双方在激战中很少故意破坏油气生产设施。对于北约来说,这些油气生产设施对它们同样非常重要,因此有幸没有成为大规模的轰炸的目标。
四、油气利益是北约帮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的重要考量因素
动乱爆发前,利比亚是一个相对较为富裕的国家,世界银行将利比亚评为中上等收入国家。2010年人均GDP为14000美元,居非洲第5位,排在赤道几内亚、塞舌尔群岛、加蓬、博茨瓦纳之后;居世界第84位,远在巴西、南非、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之前。在相对富裕的利比亚爆发大规模的动乱,必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1)卡扎菲长期独裁专制与民众民主意识之间的矛盾
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获得了成功,大规模的抗议推翻了本·阿里专制政权。突尼斯事件唤醒了同样处在卡扎菲专制政权统治下的利比亚民众的民主意识。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迄今为止已经执政四十余年。长期统治间,卡扎菲的确为利比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为数不多的富裕国家,但是依靠石油出口换取的大量财富大部分没有流入实体经济的建设中,而是流入了少数人手中,滋生腐败;单一的经济结构无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机以来,利比亚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率上升,社会问题更加严重。面对这些问题,广大民众自然会将原因归结为专制政府,其要求改变专制、建立民主政府的诉求也就更加强烈。
图12 利比亚通货膨胀率
资料来源:利比亚中央银行
图13 利比亚腐败观察指数
注:10—非常廉洁;0—非常腐败
数据来源:Oxford Economics
(2)部族之间的矛盾
利比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民众主要效忠于各部族的酋长,而非中央政府;利比亚人非常重视自己的部族身份。因此,部族是利比亚整个政治体系的基础。
利比亚有很多部族和家族宗教团体,但只有三个部族能够影响利比亚的政治平衡。Warfla部族是利比亚最大的部族。这个部族的政治诉求很高,但一直受到卡扎菲的压制,参与国家政权中的力量较少。第二大部族Gadhdhfa属于卡扎菲本人,位于利比亚南部的Sabha地区。第三个部族Magarha长期以来都是卡扎菲的忠实盟友。除此之外,利比亚国内还有其他一些小的部族。
Warfla部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班加西附近;该地区同时也是利比亚的主要产油区。由于卡扎菲政府的石油政策没有惠及Warfla部族,使其对卡扎菲长期不满。该部族在1993年就曾策动过政变,2008年也曾与卡扎菲政府发生过冲突。这次动乱的策源地正是Warfla所在的班加西,Warfla也是这次动乱的最大反对派。
(3)卡扎菲世俗政权与伊斯兰原教主义之间的矛盾
青年时期的卡扎菲深受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理论的影响。执政后,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卡扎菲在利比亚进行了一场广泛的社会改革,并要求伊斯兰教服从他的革命意识形态,改变完全尊崇传统伊斯兰教传统的做法。卡扎菲的这种改革在许多正统的穆斯林看来是一种异端主义,因此受到了穆斯林兄弟会、伊斯兰解放组织等伊斯兰组织的抗议。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是被推翻的世俗化政权。因此,将利比亚的动乱部分归结为卡扎菲政权与伊斯兰原教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有一定根据的。
中东剧变以来,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也门,西方国家一直都是站在反对派的一边,从道义上支持反对派的民主运动。利比亚动乱可以看成是中东地区人民民主诉求运动的延续。利比亚政局动荡开始不久,法国就积极联合北约一些国家,给予反对派以军事支持,以达到推翻现有政府的目的。其最终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卡扎菲的独裁专制与西方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理念严重冲突和背离。西方国家在世界各地都在输入其民主自由的价值历练,在非洲地区也不例外。独裁统治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在卡扎菲妨碍到西方国家在利比亚的利益时。长期以来,卡扎菲一直与西方国家作对。洛克比空难之后,西方国家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2003年萨达姆倒台后,卡扎菲曾极力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是西方国家对其并不放心。这次动乱正好给了西方国家除掉卡扎菲的机会。
第二,在欧洲,英国、德国、法国这三大国家的外交策略各有不同,英国一贯主张“大陆均势”;德国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东欧;法国则把南欧和北非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希望成立“地中海联盟”。虽然卡扎菲在萨达姆倒台后对西方的态度有所缓和,但是近年来与法国在政治上的分歧颇多,成为萨科齐施政中的障碍。因此,萨科齐利用这次机会推翻卡扎菲,完全符合其政治利益,也增加了其获得明年法国总统大选胜利的可能性。德国始终不同意对利比亚进行轰炸,是因为利比亚并不是自身的重要势力范围;英国出兵利比亚有利于其应对北海油田产量递减的局面,也能为BP公司开辟新战场,同时也可以增加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削弱德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力求“均势”。意大利为了保护从利比亚的石油进口,起初并不希望利比亚陷入动乱,但当看到卡扎菲政权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毫无希望后,也尾随法国坚决出兵。
第三,上文已经提到,法国近年来从利比亚进口的油气资源上涨非常迅速。动乱初期,法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就已经明确宣布支持反对派。这实际上就已经将自身置于卡扎菲的对立面。如果卡扎菲政府顺利镇压反对派,那么西方国家在利比亚的油气权益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法国将难以获得更多的尤其进口。在全球“去核化”的浪潮中,利比亚的石油进口一旦失去,将严重影响法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这些都促使了西方国家出兵利比亚,将卡扎菲置于死地。
当利比亚反对派在动乱中得到北约的军事支持后,可以认为,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卡扎菲政府的倒台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如今,依靠北约的力量,反对派的胜利变成了现实。西方国家不仅能够维护在利比亚原有的利益,更能够在利比亚重建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近期,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表示积极欢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参与利比亚石油工业的建设,而对俄罗斯、中国等国持保留态度。很明显,西方对反对派的大力支持如今获得了回报;而一直处于观望态度的国家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扮演什么角色,受到什么“礼遇”现在还处于未知和不确定状态。意大利的埃尼(ENI)公司已经与“全国过渡委员会”签订了新的石油合同,这意味这在重新瓜分利比亚464亿桶原油储量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又一次占据了先机。
五、利比亚政局未来走势及其对油气工业的影响
在占领首都的黎波里之后,利比亚反对派已经流露出非常强烈的建立新政权的迫切愿望。同样持有非常迫切态度的还有法国。作为这次利比亚行动的主导国,法国9月1日在巴黎召集60多个国家召开“利比亚之友”会议,商讨利比亚战后重建工作。
无论这次会议商讨的结果如何,北约和利比亚反对派必须面对两个事实:一是卡扎菲仍未抓获;二是利比亚的部族体制。卡扎菲虽然丢掉了首都,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众多支持者,尤其是在石油重镇苏尔特及属于其本人的Gadhdhfa部族。这些足以为卡扎菲提供继续抵抗的资本。
从根本上说,这次反对派之所以能够推翻卡扎菲,是因为有北约的支持和帮助;离开了北约,反对派难以撼动已经执掌利比亚40余年的卡扎菲。如果北约在抓住卡扎菲之前停止对反对派的支持,那么卡扎菲依然具有反扑的机会。对此,法国已经设想通过保留卡扎菲政府中的部分官员的做法来缓和与前政府官员的关系。另外,利比亚是由部族组成的松散的政治联合体。
过去40年中,卡扎菲依靠强硬的手段将各部族统一在一起,而如今反对派恰恰缺乏这种有效的统一各部族的手段,就连反对派内部也存在不一致的声音。为了使战后利比亚不陷入分裂,必须存在取代卡扎菲的另一强大力量。从目前来看这股力量只能是北约。
综合各方因素来看,北约在短期内不会撤销对利比亚反对派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在搜捕卡扎菲上,还是在促进利比亚保持统一中,北约尤其是法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符合它们自身的利益的。伊拉克战争过后,美国在平衡伊拉克国内各种势力中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才保证新政府顺利成立和执政。利比亚内战后,法国要想将利比亚再次纳入自身的势力范围,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总的来看,利比亚战争将告一段落。反对派余下的工作就是权力搜捕卡扎菲。利比亚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事件的可能性较小;近期,利比亚将逐步过渡到战后重建之中。反对派会将重建的重点放在重新启动油气生产上,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
首先,油气工业是利比亚经济的命脉,只有依靠石油工业,才能挽救濒于崩溃的利比亚经济。
其次,由于油气设施受到损坏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恢复期并不会太长;相关专家估计,利比亚油气产量恢复到战前水平大约需要9到15个月的时间。油气恢复生产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利比亚带来收入,从而增强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
再次,由于资金匮乏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利比亚急需国外投资。利比亚油气行业有着对外合作的传统,并且能够满足西方国家的油气需求,因此利用油气资源招标引资是过渡政府获得资金的有效手段。
六、利比亚政局变化带给我们的相关启示
(1)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利比亚的经济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人均GDP从1985年的5285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4000美元。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突出表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被一小部分人占有,广大民众的生活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加上政府腐败、失业率居高不下,逐步激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2)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伴随着政治的逐步改良和改革
专制政权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一旦遭遇重大社会问题,很容易造成民众的不满,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监督的缺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适度的政治改良和改革,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政府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人心思变的大背景下,如果一个政权不思进取,拒绝改革,那么社会矛盾可能积重难返,最终酿成社会动乱。
(3)政府需要为企业营造有利的“走出去”环境
在这次持续半年的利比亚动乱中,以法国为首的北约不遗余力地给予反对派军事支持,就是抱着推翻卡扎菲的必然决心。而利比亚反对派在夺取胜利后以投桃报李,欢迎西方国家参与战后重建。我国没有参与利比亚战争之中。但在国际社会,外交政策不鲜明可能会造成很多误解,甚至因为“骑墙”态度受到各方指责,企业参与利比亚战后重建的众多机会也可能会丧失。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石油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阶段。战后重建是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时机;然而,单纯依靠企业本身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上的风险。这就要求国家站在全局统筹考虑,协调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和企业利益,避免出现三者不一致或矛盾冲突的情况,正确判断并抓住时机,以便从国家层面为企业创造机会。
作者简介:管清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处长,主要从事能源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有《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等书。
李君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博士,现任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助理研究员。
本文是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经济地理】版利比亚专题的原文。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