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足迹
——为母校本科生科研成果汇编刊物《海悦千流》所写的序言
管清友
倏忽已是十年。十年,宇宙一瞬间,人生一段重要经历。十年前,我们是唱着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略带伤感毕业的;十年后,我的学弟学妹们伴着飞轮海的《心疼你的心疼》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十年中,发生了太多太多变化。同一个地方,物不是,人亦非。下一个十年,这个地方还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新同学,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新变化。我们共同拥有的,是在这个地方度过了四年,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喜悦,有感动,或许还有一丝悲伤、些许遗憾。
作家柳青在他的名著《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大学四年,就是我们人生中的“要紧处”。所谓“要紧处”,并非我们常常被灌输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寻找你感兴趣的领域,明确你努力的方向,保持你的个性,活出自己的精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足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信念。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经历、足迹、信念能够完全复制到后来者身上。每一个后来者都是独特的、全新的、唯一的。一位叫沙门的作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写道:“以前我总想找一个最伟大、最完美的思想者好皈依于他,但多年后我知道这是妄想;无论有多少巨人的肩膀可踩,最终我们只能带着自己渺小的身影在宇宙的沙滩上独立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真理的金子”。是的,你的足迹,只有你自己走出。重复别人的足迹,就失去了自己。
没有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是靠写作培训班培训出来的,没有一篇经典的学术论文是为了完成发表任务而产生的,没有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为了评职称创造出来的。思想的独立,人格的自由,才是一切创新的最基本动因。尽管,这些在当下的中国已然成为了奢侈品。
大学时光的美好,不仅意味着你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更意味着你受到的各种约束更少,面临的诱惑更少,让你犹豫的事情更少。你可以“风花雪月”,也可以“笑傲江湖”;你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总之,你可以为着你的兴趣,去学习,去关注,去追求,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去专注、去经营、去耕耘。多年以后,你才会明白,原来大学生活最可宝贵的地方是在这里。尽管,这些在当下的大学越来越难得。
没有必要觉得自己年轻就胆怯,就不敢尝试。你有年轻的资本,许多事情你可以重来。你正处于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只要有良好的引导,浓厚的兴趣,合理的方法,你就能做出令人惊讶的成就。据说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在三十岁之前没有什么出息,那么他大致在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了。例如这位熊彼特,25岁时,他出版经济学理论著作《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奠定了在奥地利青年经济学家中的地位;26岁时,他成为大学教授;29岁时,他出版了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36岁时,他成为奥地利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后来他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教,并一度出任享有崇高地位的美国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但是,熊彼特的话也许有些绝对,我们看到大器晚成者大有人在。不过,我们必须得承认,人生的很多重要成就,都是在年轻时奠定的基础。
因此,如果你想在科技创新上实现自己,展现自己,那么充分利用学校给大家提供的各种机会和平台,查阅资料,核对数据,不断实验,你总会有所收获。尽管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但与十几年前相比,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奢望了。
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适应这里,充分利用这里的相对封闭的环境、良好的空气,在享受山水的同时,“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自己的兴趣点为标准,且不宜太多。可以与良师益友讨论一些诸如当年胡适与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式的问题,但我总觉得,我们可以多研究些问题,少研究些主义;多谈些主义,少谈些问题。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传承都是重要的。因此,先阅读,先继承,先打基础,再写作,再实验,再创新。没有必要太急功近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大学期间如果能有一篇文章、论文或实验报告能够有一点成绩,偶尔露峥嵘,就可以无愧于心、足以自豪了。大部分成功的研究者的创作高峰期或科研巅峰期是在三四十岁。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你想在学术研究或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恐怕还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文艺批评家埃米尔·法盖曾经如此评价法国大作家左拉:“他太早地从事写作。任何一个三十岁之前写作的人,任何一个二十岁到三十岁间的人,倘若不把黄金时间用于阅读、观察、思索,倘若在这段时间里不能做到只字不写,那就很可能不具备判断力,而仅仅是个文学工匠而已。有一些例外,但十分罕见”。
可以尝试走一条科学研究之路,但也没有必要所有人都去走这条路。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称职的教师,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一个合格的官员,又何尝不会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如果你参加了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者做过一些类似的工作,它带给你的不仅是一段经历,最重要的是带给你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超乎“泯然众人矣”的判断能力。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