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万年来谁著史”

——历史长周期视角的中国经济变迁及其演进

 管清友

 1843年,大清帝国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遵父命赴京,意气风发,途中写下《入都》诗十首,其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广为传诵。

当时的清帝国,尽管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的三分之一,但已难掩颓势,落日余晖。李鸿章赴京的前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大清帝国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被迫开埠通商,赔款2100万白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李鸿章决心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组淮军,平洪乱,剿捻匪,兴洋务,办外交,建海军。但甲午战败,声名狼藉;东南互保,做困兽之斗。观有清一代,李鸿章也算功勋卓著之重臣。然而,个人的才识无法阻止历史的滚滚洪流,李鸿章殚精竭力一生也没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终究也摆脱不了“大清裱糊匠”的命运。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去世后的这110年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开始逐渐回归到她在世界上曾经的位置。201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经接近10%。

2011年是平年,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2011年2月14日,正值中国农历正月十二,日本公布了2010年GDP数据,日本2010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终结了日本对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宝座长达42年的垄断。消息的公布给本已喜庆热闹的春节平添几分喧嚣,海外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和看法,感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国内反应倒是颇为平静。

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两个月,一些机构已经把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时间缩短为5年。2011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1年4月版《世界经济展望》,在WEO数据库中大胆预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PPP)估算,中国经济将于2016年超越美国。IMF预测,到2016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增加到18.976万亿美元,超出同期美国经济规模0.168万亿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达到全球总量的18%,届时美国经济占全球的份额将会萎缩到17.7%。在下图中,IMF用数据模拟了中国经济规模是怎样用五年时间从世界第二登上第一宝座。这一预测结果就像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再次触动海外媒体的神经。德国《时代周报》说:人们将见证一场“扣人心弦的世界历史转折”;《华尔街日报》说,“我们正在见证美国经济霸权的终结”;甚至有外媒把2016年称为“中国世纪元年”。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1 Edition.

图1 以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中国和美国GDP规模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11 Edition.

图2 以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中国和美国GDP占全球份额

 

国家之间经济总量的较量就好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持续了千年,还在继续。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在持续千年的经济总量马拉松比赛中,中国就好比是骄傲的小兔,领跑了千年便止步停歇,一觉醒来早已今非昔比,被“乌龟们”狠狠地甩在了后面。三十年前开始以加速度奋起直追,以短跑的方式长跑,以冲刺的爆发力提速,追赶上一个个参赛选手。现在仅次于美国,重登第一的梦想也是指日可待。

面对中国的复兴,“中国威胁论”、“中国独秀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言论纷纷粉墨登场,言辞夸张。“捧杀”和“棒杀”的背后中国的真相究竟怎样?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近况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千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国几经沉浮。我感叹李鸿章之才,也为他的人生际遇悲哀,因此,选用他的《入都》诗句作为本文的题目,希望从一个历史长周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变迁,并展望未来。今天,我们站在过去通往未来的桥梁上,我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寻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14/111520526.html

 

一、中国经济在世界历史上的数千年辉煌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14/111520526.html

 二、大分流:晚明以来的经济停滞和衰退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15/111523682.html

  

三、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的艰难前行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16/111527844.html

 

四、新中国经济六十年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20/111539823.html

五、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中国经济的未来

阅读  http://comments.caijing.com.cn/2011-12-21/111544204.html

 

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只是恢复到了1913年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32%,麦迪森测算的1913年这个值为8.83%。但麦迪森同样的测算方法在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32.9%。即使如IMF所预测的,按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2016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能达到18%,与1820年经济规模占据世界三分之一的成绩相距甚远,中国的复兴之路仍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一切顺利,中国经济将有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回归其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将再次转向东方。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希望世界经济重心完成自西向东的转移,也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完成书写新的历史的重任。

 

本文节选自《刀锋上起舞——直面危机的中国经济》(管清友 傅勇 程实 张明 著,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第三篇(第十三章),略有改动。

话题:



0

推荐

管清友

管清友

149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生于山东诸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高级经济学家。现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宏观经济、能源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宏观研究处处长、调研处处长。博客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E-mail:gqingyou@sina.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