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个时代的主题又与领导人的执政思路有关。
中国领导人的执政思路,受到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外部因素。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开放促改革。中国是一个威权型政府,因此,来自外部环境,特别是美国、欧洲以及世界主要国际组织的要求是推动中国出现“变革”的外部压力。二是内部因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处于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尽管质疑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经济转型、社会进步、政治开明还是大部分国民的共识。三是领导人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中国的新领导人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知识青年,都曾经在基层担任过领导职务,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有着切身的认知。后来他们大多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的还拿到了博士学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运行有着自己的一套理性认识。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今天的中国依然需要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发展中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四化”可以看做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也是新一代领导人执政思路的重要体现。新“四化”仍然是一个发展的思路。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我的理解是,新“四化”的本质是以城镇为载体加速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工业化,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平台,提高效率。可以这样总结: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是关键,信息化是平台。“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是关键,就在于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总体来看,未来五至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是城镇化的速度有所降低,重点转向提高质量。人口城镇化要优先于土地城镇化。这就需要通过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工业向园区集中、承包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等多种方式,着力推进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是城镇化的重点领域。我们估计,未来的城镇化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城市化战略格局。通过城镇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新体制。改革行政管理,降低设市门槛;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镇化交易成本;推动地权改革,促进土地流转。
从政策操作层面看,未来几年,与城镇化相关的项目建设、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或将密集出台。政策着力点很可能是先建设“硬件环境”,再逐步有序提高“软件环境”。城镇化的融资渠道继续向多元化发展,但并无根本性改变,土地增值仍然是融资主渠道,至少“十二五”时期仍难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附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群的建设可能全面铺开。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超大城市型(日本)和中心城市辐射型(韩国)为主的集中式城镇化模式;二是以中小城镇主导型(德国)为主的分散式城镇化模式。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只能选择大中小协调发展的中间路线。以大带小,大小协调发展是中国多年城镇化战略演变的经验总结。城市群的建设需要中央统筹规划。在当前我国初具规模的二十多个城市群中,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建设最有可能在新一届政府任期内获得重点支持,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建设将成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最大区域受益者。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开放以及新疆对中亚地区的开放,也将会有具体举措。未来的城市群建设可能是跨大区的城市带,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城市群有可能连成一片。
尽管对新“四化”还有很多争论,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政策实际将会怎么走。中国的工业化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城镇化的空间还很大,信息化的普及深化还有很大潜力,农业现代化刚刚破题。无论如何争论,新“四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你只能去适应它。如果你足够幸运,还可以在这一新的发展思路之下大显身手。
管清友,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民生证券宏观策略组新型城镇化系列研究)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