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管清友
近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十八大之后国务院批准的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规划。这印证了之前我们所做的三个判断:一是十八大之后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规划和项目建设会密集出台。二是中西部是重点,中原、江淮、关中-天水、成渝城市群建设将受益者。三是未来的城市群建设可能是跨省区的城市带建设。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过大调整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急剧扩张后的急剧收缩和地方政府债务急剧增加后的增长停滞,再加上外需的下滑,中国经济陷入需求收缩型衰退,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新的增长动力。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城镇化是关键,信息化是平台。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建设将带来一系列产业发展机遇,开启经济新周期,助力中国经济走出需求收缩型衰退。
一、中国经济需要新动力
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揽子投资计划。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帮助中国快速度过危机,但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机会,中国经济固有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有些领域反而更加严重。2010年以来,随着货币收缩和债务收缩,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需求收缩型衰退明显,结构调整的时间被大大拉长。
金融危机以来,经过3年的消化调整,经济企稳迹象越来越明显,但过度刺激的后遗症仍然不少,出口风光不在,转向内需是必然选择,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消费不可能短时间内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投资是唯一可以做文章的领域。但是,如果仍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和拉动投资,那很可能再次加剧产能过剩,增加地方债务,吹起房地产泡沫,甚至步入“流动性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二、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国内“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 减弱,外部环境趋于严峻, “全球化红利”减弱,什么可以担当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呢?
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到2011年底,中国户籍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包含进城半年以上的农村常住人口,宽口径城镇化水平迈过50%的门槛,进入城镇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未来我国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数量仍然巨大。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我国10-24岁农村人口1.448亿人,其中相当部分将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据测算,2011-2020年我国城市新增人口将达9976万人。半城镇化人口规模很大。2010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为49.95%,而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17%,二者之间相差15.78个百分点,相当于2.1亿人口,也就是说,未来半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起目前乡村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大。《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表明,75.3%的流动人口在城市租房居住,只有不到7%在现居地购买了自有住房,超过半数流动人口未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中任何一项社会保险。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达到城镇化真正成熟阶段。在此之前,城镇化都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城镇化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我们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理论偏见去看待中国的城镇化。欧美国家城镇化是果,工业化是因。在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都是因,也都是果,人口聚集和产业形成是同时发生,甚至城镇化早于工业化。人口的聚集,特别是地方政府竞争,使得产业集聚产生,专业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多地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发展产业和征地拆迁聚集人口同时实现的,人口城镇化后带来的聚集效应催生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城镇化拉动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原因和起点而不是结果。当然,有些地方这样做城镇化获得了成功,发展壮大;而有些地方失败了,产业发展没有发展起来,人口大量流向外地。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拉动消费、优化投资、改善民生、调整结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转市民的过程,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意味着巨大消费潜力的释放。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是农民的3.1倍。如果一个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至少提高2倍以上。城镇化将增加对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和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随着收入增加和消费能力提高,家用电器、汽车、交通通信、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商贸等行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业需求;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正是这些需求,使服务业成为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也成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来源。
三、新“四化”带来重大产业投资机遇
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的新“四化”将带来重大产业投资机遇,这会直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将带动交通、水利、电力、油气、通信等公用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产业的发展。
1、房地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
2001-2010年我国住房投资年均增长26.2%,房地产投资年均25.7%。预测2011-2020年房地产投资平均增长15.0%左右,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相关行业
实现城镇化的重中之重是构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枢纽、沿线主要城市为重要节点、辐射广大区域的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建设城市群间、省会城市间的立体快速客运网络和经济发达及人口稠密地区城际客运系统。推动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
2011-2020年是城市轨道建设的黄金发展期,实际投资规模将不低于现有规划水平。今年下半年以及未来几年国家在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建设领域的建设进程将加快。
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相关行业主要涉及行业是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及相关的建筑建材产业,城市轨道交通和信号设备等相关的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
3、信息化相关行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增加了供给,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也会创造供给。“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截止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智慧城市将会应用到“医食住行”及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医疗信息化、食品安全信息化、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等产业将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智能交通市场总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接近20%的增长。
4、城市地下设施建设相关行业
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针对原有管线老化严重、雨水积涝普遍、污水系统不完善、管线施工事故频发等问题,新建或更换地下的给排水、燃气热力管网、电力、网络线路、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等公用事业。
5、公共服务产业将有大发展
人口城镇化将带来城镇公共服务产业的大的发展。文教卫生、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业,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将较快发展。
(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总经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