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走了,奥巴马来了,人们充满期待。
金融危机让人们感到前途渺茫,人们需要改变,需要有人带给他们新鲜的空气驱散阴霾,而新人总是比旧人能够人们带来更多遐想。与其说是对奥巴马寄予厚望,不如说人们是给了自己一个心里安慰。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近乎完美,堪称经典。他宣扬变革,宣扬团结,更重要的他是在重新凝聚美国的民族精神。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奥巴马面临太多挑战,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全球变暖,经济刺激计划。而其首要任务当然是将经济刺激计划付诸实施。但是,如果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带动经济复苏,那么庞大的救市资金就如同一束烟花,人们欣赏完了绚烂的天空,一切仍将烟消云散。奥巴马宣誓就职当日,道琼斯指数再次跌破8000点,跌幅超过4%,纳斯达克、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均超过5%,欧洲股市普跌。华尔街没有给新总统好脸色,资本市场走势是投资者心态的直接反映,奥巴马的上台并没有打消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
很显然,重新走向繁荣需要一次新的经济革命。如果说电子信息技术革命是带动上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走向繁荣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一次引导经济复苏的又是什么呢?理论家没有给政治家现成的答案,理论再一次滞后于实践,一次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实践者是美国,领导者是奥巴马。
是的,以变革者自居的奥巴马可能会在能源与气候问题上开始其变革之旅,低碳产业和清洁能源可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既是经济刺激计划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在能源与气候问题上的变革和计划将创造数以百万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缓解能源安全威胁。正如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我们利用能源的方式助长了我们的敌对势力,同时也威胁着我们的星球”。这与前副总统戈尔所提到的“我们从中国借钱来购买波斯湾的石油,在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如出一辙。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明白能源战略的调整意味着什么。戈尔认为,这需要彻底地改变,奥巴马则发誓遏制全球变暖的幽灵。能源,将改变美国命运。
希望总是美好的,但挑战也是巨大的。正如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所言,奥巴马总统面临气候大挑战,他必须将气候变化立法和绿色能源投资作为头等大事,必须准备好采取大胆而且政治上不受欢迎的行动。总统虽然换了,但美国的参众两院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即便奥巴马想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他也必须依靠国会来通过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立法。
也许是巧合,奥巴马崇拜的林肯总统,戈尔欣赏的肯尼迪总统都是遇刺身亡。变革者总是会撬动旧的利益格局,实施不受欢迎的政治行动,其变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我不知道奥巴马总统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便不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少也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成功,他将是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和改革家。能源,将改变变革者个人的命运。
我们的确需要一场能源革命。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曾指出,人类当前面临两大能源挑战:保障可靠的、廉价的能源供给,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迅速转变。能否成功解决这两个问题,将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无论是否意识到,以奥巴马为代表的当代政治领袖正在领导一场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起点就是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十八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信息革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为契机,人类可能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的到来意味着传统的西方工业化道路被修正,发展中国家将不能重复这条道路,人类的价值观将重新回归古老中国“天人合一”的理念,世界经济体系重新走上生态经济之路,人类的文明形态将演化为生态文明。能源,将改变世界的命运。
美国遇到的问题,中国同样也必须面对。我深信,曾经创造过上述优秀理念的东方文明古国将在新的世纪焕发青春。中国曾经走过自己的路,也走过别人的路,但最终我们还是要走上自己的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是中国引领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最强大软实力。我们不是追随者,我们应该是领导者。我们不是复制者,我们应该是创新者。改革开放三十年,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气候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重复西方工业化道路,还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碳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防止环境污染,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保护生态平衡。能源,将改变中国的命运。
近期,中国和美国都制定了庞大的“绿色”经济刺激计划;长期,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已经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合作的基础。如果中美两国在能源与气候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和相互协调的政策,那么将极大推动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推动全球经济尽快走上复苏,推动绿色工业革命的进程。两国政治领导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成功,他们都将青史留名。没什么好犹豫的,直接行动的时候到了。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学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