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短期冲击,气候变化是长期威胁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与会各方将共同寻求《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方案,提出全球2050年减排温室气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刺激经济复苏,如何协调国际经济政策等议题占据了各种国际论坛。与2007年气候变化问题成为热点正好相反,2008年下半年以后,气候变化问题遭到冷遇。政治家们突然变得很忙,以致无暇顾及气候变化问题了。而技术官僚虽然一如既往的忙碌在谈判桌前,但他们没有最终决策权。现在,距离哥本哈根会议时间越来越紧迫,“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显然,金融危机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带来了挑战。
首先,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能源消费大国经济放缓,这本来给政治家们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和达成全球减排协议。但是,许多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包含了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再次上马,经济结构调整被无限期搁浅,这势必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遥遥无期,高碳经济死灰复燃。可以想象,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大致是一致的。通过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只要投资方向没有根本变化,低利率、货币超发必然带来经济规模的膨胀,增加化石燃料的需求,增加排放,长期来看成为全球变暖的动力之一。
其次,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失去为应对气候变化投资的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这些投资主要用于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投资环保产业,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等等。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本国争取资金援助和技术转移上,导致谈判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发达国家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岛国,面临灭顶之灾。2008年11月,小岛国联盟呼吁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扮演领导角色,并表示当前的金融危机不应影响现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得到重视。
气候变化加剧金融危机的破坏力。气候变化导致异常天气出现(如雪灾、干旱等),给一些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这些国家处于双重危机的打击之下。一些国家的干旱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导致粮食价格暴涨,使本来已经处于极端贫困的国家和地区“雪上加霜”。气候异常也则进一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路透社援引《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国际研究成果报道说,亚马逊雨林2005年旱情中大量树木的死亡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了欧洲和日本年释放量总和。植物生长时会吸收二氧化碳,但在死亡和腐烂后将释放出这一温室气体。
一些国际机构的领导人和各国政要之所以一再强调不要因为金融危机而耽搁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恰恰说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受阻,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全球减排协议的前景令人担忧。而要想改变这一矛盾,必须实现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毕其功于一役”,走低碳经济之路。哪个国家在低碳经济道路上走的更早,更快,哪个国家就能为本国在未来争取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加强合作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唯一出路。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领导人认识到,加强合作和实现政策协调是应对危机的唯一出路。试想,连金融危机都应对不了,怎么去应对气候变化呢?由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国际合作也成为各国共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逃脱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否单独应对气候变化,只有实现合作,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才能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态灾难。
潇湘晨报专栏
0
推荐